学校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战略规划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1365!莱职未来三年这样干!

发布日期:2024-05-30    点击:

 

1365!莱职未来三年这样干!

近日,学校印发《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23-2025年行动计划纲要》(简称“1365计划)。“1365计划”是学校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学校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研讨而制定的,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关系学校长远发展。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深学透,聚焦核心指标,做好贯彻落实。

 

一个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服务强省会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通过三年努力,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校企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建成高水平高职学校。

——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师资结构更加合理,服务社会能力更加增强,科研成果更加显著,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逐步提升。

——外部空间更加有利,内部条件显著改善

获取国家、省市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等利好政策更加顺畅。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环境更加优化,师生满意度不断提升。

——质量考核不断提高,莱职气质逐渐彰显

学校各项办学质量考核指标,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学校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学校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个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

善于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全局出发思考部门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善于广泛联系外部各方关系,积极争取校内各部门支持和配合,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工作开展;善于做好工作总结,不断优化工作方案,持续改进工作方式,推进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单一职能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

 

二规范化原则

依据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制度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加强工作的监督检查,逐级明晰岗位职责,做到奖惩分明,增强责任担当,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

 

三精细化原则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推崇专业,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的专业水平;优化工作流程,化繁为简,注重工作细节,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六大任务

一高层次打造党建品牌

——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好事业“方向盘”。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汇聚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破解“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打造互融互促工作平台,在“一校一品”经验基础上,争创省级以上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

——发挥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作用。依托区域内红色教育资源,发挥校内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作用,对内对外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和思政活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莱职党建品牌”。建设5个校外党建与思政教育教师研修基地。培育2个省级以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注重总结提炼,突出特色,培育1名省级以上优秀思政课教师,建设1个省级以上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打造1个省级及以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二高水平规划专业(群)建设

——动态优化专业(群)设置。围绕服务济南三大国家战略,紧密追踪我市4大主导产业和12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研制产教对接谱系图,动态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布局一批产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和专业数字化改造。根据政策文件要求,积极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高职专业认证。参与2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学标准制定。打造服务区域发展的专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高水平专业(群),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根据国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完成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力争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培养培育5个省级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等。支持校企共建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支持校企共建省级以上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严格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完善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红”(红色基因)、“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绿色技能)、“数”(数字技能)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实训体系。深入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工作,力争参与1+X证书标准制定,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强化教材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云教材,建设4门省级以上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争创全国教材建设奖。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中,探索“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教学新模式。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培育3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办好全国、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实现突破。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项,成绩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争取新突破。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及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诊断和改进的能力,培育2个省级以上信息化建设应用典型案例,建设省级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鼓励建设试题库,稳步推动考试制度改革。鼓励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微课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课程建设活动,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成绩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加快推进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建设,争创1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15门山东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2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争取省级以上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实现突破。

 

三高质量开展产教融合

——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打造学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岗位技能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全国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强化相关处室对外交流功能,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携手企业优秀人力资源,融合头部企业技术优势,借力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以重点建设专业群为基础,校企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浪潮数字产业学院、泰山钢铁产业学院、文物保护学院等特色二级学院。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产—学—研—用”一体化设计为切入点,创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联合体。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多方探索与优质实体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吸引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合作制定专业规划,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实施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教师实践、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大师工作室、实践(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组织。校企共同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

——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试点。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毕业生创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平均薪酬等指标逐年稳步提升,培育1个省级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等,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四高规格实施三全育人

——加强全环境育人体系建设。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培育2个省级以上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等。探索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创新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争创2个省级以上大学生优秀社团、2个大学生优秀社团干部等。及时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典型经验,挖掘和宣传基层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做好省级以上有关宣传报道,争创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争创省级以上“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推进三全育人队伍建设。建设好辅导员和班主任两支学工管理队伍,打造2个省市级以上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获评1个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鼓励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培育2个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设4门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和入团、入党、升国旗等仪式以及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自主发展能力。通过“书记校长讲党课”“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建立职教特色的文化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推进品德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育2个省级以上德育特色案例、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凝练学校核心文化。规范学校形象识别系统。推进“一训三风”建设,凝练学校以感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优化校园环境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等相融相成的校园环境文化。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打造“匠艺传承 匠心筑梦”的匠心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育人行动计划,打造“知恩致远”的感恩文化品牌。

 

五高标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建设。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深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粉末冶金应用技术、现代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新技术研发中心作用,实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数量、质量双提升。新组建1个省级以上由职业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创建2个省级以上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共性技术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打造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与区域企业紧密合作,围绕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方案设计、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改造、生产线改造等横向课题研究,力争技术服务经费到款额逐年增长5%以上,科研成果转化到款额实现新突破。培育更多省级以上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争取在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发明专利、核心论文等方面有新突破。

——加强人文社科理论研究。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坚持以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聚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理论与实践问题,立项建设15项省级以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力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实现突破,力争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

——建好建强“乡村振兴学院”。依托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山东省黄河流域湿地生物资源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区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规划设计等重点生态治理工作。建好乡村振兴学院棋山分校,校地共建组培实验室。培育一批市级以上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副镇长。每年对口帮扶、指导至少2个乡村。实施技术技能全方位助农,整合学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种植技术、园林技术等方面技术优势,面向“三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争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落实育训并举职责。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社会服务。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认真做好各类社会培训工作,力争年社会培训收入逐年增长5%以上,年职业培训人日达到在校生规模2倍以上。建好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工业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评测基地。建设3门省级以上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6门省级以上社区教育优秀课程。争创1个省级以上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员工生涯发展与职业体验中心,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六高起点推进国际合作

——建设国际交流学院。按行政处室与国际学院联合办公模式,建设集语言和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和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内设教学机构。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钢铁智能冶金技术等3个国际招生专业,招收国际学生累计达200人。完成国际学生教室、公寓、生活区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特色国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基地、华文教育基地。

——推动深度国际合作。聚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完善标准规范、创新运维机制,形成国际合作制度体系。与芬兰、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做优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与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泰山钢铁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好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泰国、老挝、印尼等3个海外分校,申报建设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等海外项目1个,服务“走出去”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2000人日。充分利用国家、省留学基金和援外项目,促进教师海外访学、国(境)外技术服务、学术交流,使具有国(境)外学习、交流和服务的教师比例达到35%,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学习经历教师人数达到15人。实施学生国(境)外交流、实习、就业计划,支持鼓励在校生、毕业生参加青年实习生交流计划,使具有国(境)外学习、实习经历学生累计达到50人。

——打造职教国际品牌。聚焦“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申请建设省级以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项目3项,承接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特色文化交流活动2项,出版工业汉语系列教材5部,建设特色双语课程7门。创新职业教育境外办学实践,着力推进“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特色发展、良性运行,形成省级以上国际化办学典型案例1个,输出专业建设标准2个。

五大工程

教学提升工程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适应职业教育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教学工作责任制。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国家、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智库。坚持和完善教学巡查和听课制度。探索“固定教室+流动教室”班级管理新形态。

——强化教学常规执行力度。开展“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活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学常规,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教学纪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毕业审查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实习实训管理质量。严格执行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相关规定,落实实践性教学、岗位实习时间,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强化实习实训师资和经费保障,明确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及时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指导,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安全教育。加强实习教学、服务与管理,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实习表现。

——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办学质量考核办法。进一步优化与推进诊改工作,强化治理水平、人才培养全程及就业指导的质量监控及自我评价。完善专业人才质量评估标准。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指导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年报编制与发布制度。

 

二科研精品工程

——做好优质科研项目培育工作。统筹考虑科研项目培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资源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的内在联系。与科研领域知名院校、省内国内一流专家广泛联系,学习借鉴。研究领域前沿,研究各类各领域指南,了解政策标准制定,寻找切入点,为申报、预研重大项目做好准备。

——动态建设校级科研团队。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与考核机制为核心,创新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机制,优胜劣汰,扶优扶强。聚焦中小微企业需求,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课题,挖掘新的研究点。探索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的措施,实现由被动做科研向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或团队的收益奖励不低于成果转化收益总额的70%,不高于90%,由成果完成人自主分配。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活动,按规定进行了技术合同登记的,相关人员的绩效支出按照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进行管理。

 

三就业护航工程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创造更多高质量实习和就业机会。紧密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探索人才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模式,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推进就业育人,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对存在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纳入招聘“黑名单”,禁止进校园招聘。

——用好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构建智慧化产业人才数据平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围绕济南市区域周边企业深入“访企拓岗”,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训练。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四服务保障工程

——实施服务师生“暖心”工程。切实发挥“双代会”民主管理职能。切实发挥基层工会职能,提升教职工形象,增强教职工凝聚力。全力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莱就办”一网通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系部、学校、政府三级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优化诉求反映渠道,关切师生需求,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可追溯,形成全链条闭环式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聚焦土地、校舍、教师、设备等关键要素,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山东省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按时达标。分期分批开展建筑物维修工程。提升学生宿舍住宿环境标准。全面改善和提高教学和办公条件。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升级改造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推进有线、无线、物联网络和校园、教室各类终端的融合建设。加强数据中心建设,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

——创建平安校园。加强安全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机制。开展校园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消除水电、消防、餐饮、交通和实训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加强过程控制,规范财务行为,提升审批效率。

——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阳光招生。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流程,优化流程再造工作,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学校管理工作手册。强化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执行问题的监督、问责。

 

五英才建设工程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着力打造一批青年技能名师、教学名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行动,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与定向培养。完善青年教师人才培育机制,遴选优秀年轻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实践、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培训。支持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国工匠、齐鲁工匠、齐鲁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到校任教。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设立兼职教师“流动编制”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在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遴选聘任、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结合岗位特点,细化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履职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能力。科学制定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建立分层培养培训体系,强化管理人员职业意识。遴选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有创新的青年干部,充实到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岗位。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校内管理人员选拔聘用办法,拓展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

 

版权所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联系我们:lwzyfzgh@126.com